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与十四五规划建议报告
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与十四五规划建议报告2022~2028年
【报告编号】:410825
【出版时间】: 2022年3月
【出版机构】: 华研中商研究网
【报告价格】:【纸质版】:6500元 【电子版】: 6800元 【纸质+电子】: 7000元
【联 系 人】: 高虹--客服专员
免费售后服务一年,具体内容及订购 程欢迎咨询客服人员。
【报告目录】
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概述 31
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介绍 31
1.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31
1.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特征 31
1.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分类 32
1.1.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 32
1.2 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 41
1.2.1 行为和政策状况 42
1.2.2 企业行为和经营能力状况 42
1.2.3 产业发展的市场状况 42
1.2.4 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状况 44
1.2.5 人才结构状况 49
1.3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意义 49
1.3.1 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49
1.3.2 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0
1.3.3 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竞争力 50
1.3.4 有利于在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 52
第二章 2019年到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分析 53
2.1 2019年到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53
2.1.1 产业规模 53
2.1.2 发展特征 54
2.1.3 专利分析 54
2.1.4 国家竞争状况 54
2.1.5 企业竞争状况 54
2.2 2019年到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 54
2.2.1 产业边界加速融合 54
2.2.2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56
2.2.3 多元化的产业竞争形态 59
2.2.4 产业格局面临重新洗牌 59
2.3 2019年到2021年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 60
2.3.1 北美 60
2.3.2 欧洲 60
2.3.3 日本 60
2.3.4 亚太(除日本) 61
第三章 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背景 62
3.1 经济背景 62
3.1.1 国内外宏观经济对比分析 62
3.1.2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86
3.1.3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89
3.1.4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成必然 91
3.2 政策背景 92
3.2.1 中国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92
3.2.2 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布局 92
3.2.3 发改委对产业发展做出明确部署 92
3.2.4 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93
3.3 行业背景 103
3.3.1 信息技术产品的消费状况 103
3.3.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运行状况分析 104
3.3.3 加快我国信息科技发展的现实意义 108
3.3.4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两化融合” 112
3.4 技术背景 114
3.4.1 信息科技的进展状况 114
3.4.2 核心技术研发是关键 131
3.4.3 网络化成为发展推动力 133
3.4.4 北斗导航系统将成核心要素 139
第四章 2019年到2021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分析 141
4.1 2019年到2021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141
4.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简况 141
4.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状及容量 141
4.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 151
4.1.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趋势凸显 184
4.1.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层级偏低 186
4.2 2019年到2021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187
4.2.1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运行指标 187
4.2.2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竞争力 187
4.2.3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 188
4.2.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标准 188
4.2.5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和建议 191
4.3 2019年到2021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200
4.3.1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的应用 200
4.3.2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产业的应用 201
4.3.3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 206
4.3.4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林业的应用 209
4.3.5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应用 210
4.3.6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广播影视的应用 216
4.4 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222
4.4.1 缺乏核心技术 222
4.4.2 区域分工不协同 222
4.4.3 普及应用存障碍 224
4.4.4 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225
4.4.5 政策扶持方式不完善 225
4.5 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策略 225
4.5.1 推进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226
4.5.2 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238
4.5.3 积极培育产业的市场空间 240
4.5.4 提升科技开发与合作水平 241
4.5.5 强化产业政策制定和落实 242
第五章 2019年到2021年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发展分析 245
5.1 下一代通信网络概述 245
5.1.1 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概念 245
5.1.2 下一代通信网络的结构 245
5.1.3 下一代通信网络的特点 246
5.1.4 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功能及应用 248
5.2 2019年到2021年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的发展状况 248
5.2.1 下一代通信网络发展阶段 248
5.2.2 下一代通信产业发展现状 253
5.2.3 IPv6商用部署迈入新阶段 254
5.2.4 TD年到LTE商用市场发展经验 256
5.3 2019年到2021年中国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的发展状况 260
5.3.1 下一代通信网络发展历程 260
5.3.2 中国下一代通信网络发展现状 263
5.3.3 通信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 265
5.3.4 下一代通信网络标识管理的发展 269
5.4 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分析 269
5.4.1 软交换技术介绍 269
5.4.2 NGN网络技术特点和功能 270
5.4.3 NGN业务应用与开发 275
5.4.4 NGN的网络建设分析 279
5.4.5 NGN技术面临的问题 280
5.4.6 NGN技术的发展策略 282
5.5 下一代移动网络技术分析 284
5.5.1 范畴与特性 284
5.5.2 影响因素分析 284
5.5.3 产生的影响 284
5.5.4 发展状况分析 285
5.5.5 机遇和挑战 285
5.5.6 发展方向与建议 286
5.6 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87
5.6.1 下一代通信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 287
5.6.2 下一代通信网络发展的制约因素 287
5.6.3 下一代通信网络化繁为简的途径 288
5.6.4 现有电信网络演进到NGN的策略 290
5.7 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301
5.7.1 NGN网络的发展展望 301
5.7.2 业务网络发展趋势 302
5.7.3 基础网络发展趋势 305
第六章 2019年到2021年物联网的发展分析 309
6.1 物联网概述 309
6.1.1 物联网的概念 309
6.1.2 物联网的特征 311
6.1.3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 313
6.1.4 物联网的资源体系 315
6.1.5 物联网的战略意义 316
6.2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比较分析 317
6.2.1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概念与内涵 317
6.2.2 物联网与互联网基本特性比较 318
6.2.3 物联网与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比较 320
6.2.4 物联网产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322
6.3 2019年到2021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状况 323
6.3.1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323
6.3.2 中国发展物联网的必要性 326
6.3.3 中国物联网发展历程 327
6.3.4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330
6.3.5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特点 331
6.3.6 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分析 332
6.3.7 物联网成行业发展新引擎 339
6.4 2019年到2021年物联网标识的发展 339
6.4.1 物联网标识概述 340
6.4.2 物联网标识发展状况 343
6.4.3 物联网标识发展的瓶颈 347
6.4.4 物联网标识的发展策略 349
6.5 物联网体系架构与核心技术分析 352
6.5.1 物联网体系架构概述 352
6.5.2 感知层 353
6.5.3 网络层 354
6.5.4 应用层 355
6.6 物联网产业的应用分析 355
6.6.1 国内外物联网应用发展综述 355
6.6.2 智能交通 361
6.6.3 智能环保 363
6.6.4 智能城市 367
6.6.5 智能农业 371
6.6.6 智能医疗 372
6.6.7 智能物流 374
6.6.8 智能家居 377
6.6.9 智能电网 378
6.6.10 安保领域 379
6.7 物联网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381
6.7.1 实现物联网需要解决的问题 381
6.7.2 制约中国物联网发展的瓶颈 384
6.7.3 物联网仍然存在的技术问题 388
6.7.4 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应对策略 389
6.7.5 运营商的物联网发展策略 391
6.8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400
6.8.1 我国物联网发展前景乐观 400
6.8.2 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预测 401
6.8.3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 401
6.8.4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 402
第七章 2019年到2021年三网融合的发展分析 409
7.1 三网融合概述 409
7.1.1 三网融合的概念 409
7.1.2 三网融合的好处 409
7.1.3 三网各自的特点 411
7.1.4 三网融合的意义 412
7.1.5 三网融合的业务形态 413
7.2 三网融合的国际经验借鉴 416
7.2.1 英国网络融合 416
7.2.2 美国融合初期 417
7.2.3 法国三网融合 418
7.2.4 日本实现各种服务融合 418
7.2.5 国外的三网融合带来的启示 419
7.3 2019年到2021年中国三网融合产业发展状况 422
7.4 三网融合的技术分析 425
7.4.1 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 425
7.4.2 三网融合面临的技术问题 429
7.5 中国推进三网融合的障碍分析 431
7.6 中国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的措施建议 432
7.7 三网融合产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433
7.7.1 三网融合的发展前景 433
7.7.2 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433
第八章 2019年到2021年新型平板显示的发展分析 436
8.1 2019年到2021年中国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状况 436
8.2 2019年到2021年微型显示(MD)的发展状况 436
8.2.1 OLED显示技术的特点及优点 436
8.2.2 国内外OLED产业投资旺盛 437
8.2.3 中国OLED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439
8.2.4 浅析中国AMOLED产业发展现状 440
8.2.5 OLED产业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440
8.3 2019年到2021年立体显示的发展状况 443
8.3.1 2014年我国3D显示技术获突破 443
8.3.2 裸眼3D技术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443
8.3.3 3D立体高清拼接屏的市场价值 445
8.3.4 不闪式3D显示技术发展详析 447
8.3.5 4K清电视市场发展态势 449
8.3.6 空间三维是显示技术终发展目标 452
8.4 2019年到2021年电子纸的发展状况 455
8.4.1 电子书阅读器出货量统计 455
8.4.3 电子纸显示器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456
8.4.3 电子纸企业抢占穿戴式市场 456
8.5 2019年到2021年LED背光的发展状况 457
8.5.1 LED背光技术的优势解析 458
8.5.2 LED背光、LED及OLED显示屏的区别 462
8.5.3 LED背光产业发展趋向平缓 464
8.5.4 直下式电视冲击LED背光市场 464
8.5.5 中国LED背光封装企业成长 465
8.6 2019年到2021年(新型平板显示)其他细分市场的发展状况 466
8.6.1 触控屏产业进入调整时期 466
8.6.2 中国触控企业新项目布局状况 468
8.6.3 2014年电容触摸屏市场运行状况 472
8.6.4 触控面板产业将掀起价格竞争 473
8.7 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475
8.7.1 OLED市场增长趋势预测 475
8.7.2 电容触摸发展热点及技术展望 475
8.7.3 触控面板企业营运状况展望 476
第九章 2019年到2021年集成电路的发展分析 479
9.1 2019年到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状况 479
9.1.1 集成电路概述 479
9.1.2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 479
9.1.3 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运行状况 486
9.1.4 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运行状况 487
9.1.5 2016年一季度集成电路行业运行状况 487
9.2 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专利分析 487
9.2.1 设计类专利分析 487
9.2.2 制造类专利分析 489
9.2.3 封装类专利分析 489
9.2.4 测试类专利分析 490
9.3 2019年到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状况 490
9.4 2019年到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问题 498
9.4.1 市场需求与生产能力不适应 498
9.4.2 与国际水平差距逐步加大 501
9.4.3 产业链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502
9.4.4 持续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502
9.5 2019年到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应对策略 502
9.5.1 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502
9.5.2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503
9.5.3 加大社会资源和资金投入 503
9.6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504
9.6.1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前景乐观 504
9.6.2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505
第十章 2019年到2021年云计算的发展分析 508
10.1 云计算概述 508
10.1.1 云计算的由来 508
10.1.2 云计算的概念 511
10.1.3 云计算的特点 513
10.1.4 云计算的影响 515
10.1.5 云计算产业体系 516
10.2 2019年到2021年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状况 520
10.2.1 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520
10.2.2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历程 522
10.2.3 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524
10.2.4 云计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 529
10.3 云计算技术分析 531
10.3.1 云计算的技术架构 531
10.3.2 云计算“基础设施”关键技术 533
10.3.3 云计算“操作系统”关键技术 536
10.3.4 我国云计算技术发展状况 538
10.3.5 云计算标准化进展分析 539
10.4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发展分析 540
10.4.1 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趋势 540
10.4.2 我国数据中心的发展状况 545
10.4.3 我国云计算数据中心布局的策略 547
10.5 云计算的应用方向分析 549
10.5.1 及公共事业 549
10.5.2 行业应用方向 550
10.5.3 企业应用方向 552
10.6 云计算安全分析 553
10.6.1 云计算安全概述 553
10.6.2 云计算的安全挑战 553
10.6.3 云计算的安全现状 555
10.6.4 云计算安全技术框架建议 558
10.6.5 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 562
10.6.6 云计算的法律环境 573
10.7 主流云计算解决方案及核心价值 574
10.8 中国云计算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76
10.8.1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 576
10.8.2 我国在云计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77
10.8.3 我国云计算未来发展思考 578
10.9 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前景及趋势 580
10.9.1 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机遇 580
10.9.2 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趋势 580
10.9.5 “十四五”云计算将进入成长关键期 584
第十一章 2019年到2021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 587
11.1 2019年到2021年北京地区的发展分析 587
11.1.1 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587
11.1.2 北京亦庄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590
11.1.3 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况 590
11.1.4 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筛选建议 597
11.1.5 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601
11.2 2019年到2021年上海地区的发展分析 602
11.2.1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世博会中的应用 602
11.2.2 张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 603
11.2.3 浦东软件园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集聚高地 604
11.2.4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简介 604
11.3 2019年到2021年广东地区的发展分析 605
11.3.1 广东政策利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605
11.3.2 广东推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业发展 605
11.3.3 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606
11.3.4 深圳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扶持力度 606
11.3.5 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措施 611
11.3.6 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612